发布时间:2025-09-05 人气: 作者:eet markets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深刻地揭示了货币与黄金之间的本质关系:“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随着2025年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价值先后超越欧元和美国国债,黄金“再货币化”的进程显然正在加速,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黄金再货币化的概念
黄金再货币化是指恢复黄金的货币职能以及重建固定汇率制的金融政策构想。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货币体系经历的持续动荡。黄金再货币化的核心在于强化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属性,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恢复金本位制。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央行开始重新审视黄金的价值。从通货膨胀、美国财政健康状况下降到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种种因素促使传统意义上“最安全资产”的美国国债的稳定性受到质疑,这使得长期以来被当作避险资产的黄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黄金与美债的明显分化
在当前的市场状态中,黄金与政府债券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本周,金价创下新高,而许多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则达到了数年甚至历史最高水平。虽然美国国债的抛售行情并未如欧洲或日本债券那样剧烈,但美国国债依然享有来自央行和其他管理外汇储备的官方机构的需求支持。
不过,近年来,美国国债在全球储备投资组合中的地位却基本停滞不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央行的黄金持有量因需求加速和价格飙升而激增。根据欧洲央行在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黄金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储备资产。
统计数据显示,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各国央行目前持有的黄金总量已达到3.6万吨,自疫情以来,全球央行每年增持黄金的规模均超过1000吨,创下历史纪录。
三、黄金价格的强劲上涨
在央行持续购金的背景下,金价近期也随之大幅上涨。本周,纽约期金价格突破了3600美元/盎司,年内涨幅超过了35%。这一涨幅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最后一次年度涨幅超过这一数字还是在1979年。
目前,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总价值约为4.5万亿美元,远超其持有的3.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与此相对的是,美国国债在全球央行储备总量中的占比近年来持续萎缩,目前仅为23%,远低于2010年代超过30%的峰值,而黄金的占比已增至27%。
四、历史与未来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黄金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超过美国国债,发生在1996年。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在欧元启动前积极抛售黄金,尤其是英国成为最大的黄金卖家。1999年8月,金价一度暴跌至每盎司250美元左右,这促使各国央行达成《华盛顿协议》,限制黄金抛售。
如今,全球宏观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现今的环境对黄金更加友好。人们面临着高通胀、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和经济波动等挑战,使得黄金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正如美国银行所言,黄金被誉为“最后的避风港”,而美国国债的信誉却面临着显著的挑战。
五、总结
EETmarkets.com的宏观策略师指出,非美央行持有的黄金超过美国国债,标志着储备管理方面的结构性变化。尽管黄金能否重新夺回其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占据的75%的央行储备资产份额尚不可知,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不确定性无疑为黄金的增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许多投资者和央行对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可能正在见证全球储备构成的重大调整。无论短期的市场波动如何,从长远来看,黄金的价值和地位都将继续受到重视,成为投资者和央行日益青睐的资产。